COVID-19疫情心理健康


標題 發佈日期
疫情下的親子關係-大專生篇 2021-07-14

疫情下的親子關係-大專生篇

吳楷貴 諮商心理師

隨著疫情的發展,三級警戒管制是我們這輩子頭一遭遇到的狀況,除了自己工作形式改變或調整之外,家中的小大人們的學習與生活方式也都變得不同。幾乎所有的大專生也都返家上著線上課程,其他時間這些大專生只好耍廢救台灣了。這些原來在不同地方的生活的人,回家後彼此相處時間變多,衝突自然也隨之增加。有許多家長表示每天都很傷腦筋,不知道要如和跟他們相處。其實理論和規則有很多,但照顧自己是很重要的一點,只有好好的照顧自己讓他們看見大人是在如何處理事情,如何處理關係的,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。

一般在處理或介入困擾時,首先通常是先照顧自己的情緒,其次是了解自己情緒的來源和方向,最後才是開始處理或介入,同時保持高度的彈性與修改空間,我就依照這個方向,依次說明:

一、首先照顧自己的情緒:許多家長看到大專生在家一付無所事事的樣子,對他的未來有著無限的擔心;或是才說他個兩句,就理由一大堆,或是感覺到這個年輕人對自己極其不尊重;不然就是整天一直看手機,說也沒用,真是令人生氣…,不管你的情緒是哪裡來的,為何而生氣,因何而擔心,先照顧自己的情緒吧!當自己發現情緒來時,你會覺得心裡很不舒服,但先告訴自己有情緒不是壞事,這是一個現象;你可以先關閉或停止一些不舒服的知覺來源,如閉上眼睛,離開令人生氣的現場,都是好方法;接著是觀照著自己的情緒,和情緒一起共處一會兒,讓情緒靜化到可承受的程度;之後想調整的時候,可以嘗試著深呼吸或腹式呼吸;讓身體放鬆一下或拉一拉筋;告訴自己寧靜下來,讓自己的心回到
原點,回到事件之前的狀態。

二、接著思考自己在擔憂甚麼?也許他們一直懶惰下去,將來要工作就慘了;他們這樣不知感恩,將來有誰會再幫忙他們;一直玩手機,眼睛會弄壞的…,清楚的了解自己擔憂的是甚麼,這是合理的擔憂,還是不合理的期待;還是,只是跟你的想法不一樣,覺得怎麼可以跟我想的不一樣?不論想的對不對,不高興總是真實的。在這個階段如果可以稍微了解一些擔憂的原因,對於下一階段的處理,一般都能夠有所幫助。

三、理解不斷改變的親子關係:其實大專生,在某個條件下,已經是個大人了,只是他們的經驗不足,情緒敏感並且自我管理等等都還需要加強。但這幾年從上中學開始到大專,他們變化太大,從一個可愛的小朋友變成一個大人樣,三個月一個樣,令人跟不上。在疫情之前大家都在各自忙,真的也難得有機會去想親子關係這件事,因為疫情讓我們有機會去重新思考我們的關係,事實上一直在變化,我們必須順勢跟上才行。

四、找到自己和對方最舒服的相處模式:在輔導的經驗中,常常問青少年或大學生們,父母最令自己最困擾的是甚麼?學生總是跟我說,他們就是一直管一直管,我都已經長大了,他們還拿我是小朋友時的那些方式來管;當自己想要做一些事情的時候,父母總是不相信我們可以做到,很難得從他們身上得到一些肯定;不過,我相信父母應該是愛我的,只是平常真的很難感受到。和父母輔導時,通常父母平靜下來後通常也都會說,其實我也不是希望他將來多有成就,只是希望他們可以幸福快樂而已;希望他們能夠會想,能夠安排自己的學習和前程,對人有更多的尊重和禮貌。在我看來這兩者的交會必非那麼的遙不可及,找到適當的相處模式,不就在一心之間。

五、自在的多做,不舒服的少做;能引發良善感受的多做,造成瞋恨擔心的少做:其實相處的建議有很多,如避免責罵、質問;多陪伴少監視;多放心少擔心;常感謝少給壓力…等等,其實家家有本經,裡面有好有壞,有苦有樂,有辛苦有放鬆。我們用自己家中的經驗,去看見家中自在的狀態;我們感受彼此的相處方式,找到舒服的狀態;避開令人生氣的溝通模式;減低令人擔心的作法。

人與人的相處,可以說非常的複雜,多變的情緒,隱晦的溝通,相互影響的行為等,都令人摸不著頭;但其實又特別簡單,待人真誠,對人尊重,讓人自在也就成功一大半;而家庭的關係是一種特別的人際關係,難的是除了一般人際關係的難點外,又多了愛與安全感等其他因素;但簡單的部分卻又更簡單,那就是不斷地釋放愛,只是要用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來釋放罷了。釋放愛的一方,感受到對方收到了他的愛,接收愛的一方,感受到源源不絕的愛,兩方幸福感則油然而生。希望大家之後有機會去感謝這個機會,讓我們的家人關係更加的靠近,心更加的自在。

回前一頁 最後更新日期:2022-07-18 11:57:26